闽南文化
中秋博饼
起源于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,始于清初,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,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。
1660年前后,郑成功据厦抗清,其士兵多来自福建、广东等地,中秋前后愈发思亲怀乡。郑成功与兵部衙堂的属员为了宽释士兵愁绪,激励鼓舞士气,利于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,克取台湾,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厦门洪本部33-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,经过一番推敲,巧妙研究设计出中秋会饼,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一博。每会月饼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,设有“状元”1个,“对堂(榜眼)”2个,“三红(探花)”4个,“四进(进士)”8个,“二举(举人)”16个,“一秀(秀才)”32个。全会有大小63块饼,含有七九六十三之数,是个吉利数字。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天子之数,八九七十二是亲王数,而郑成功封过延平郡王,所以用郡王六十三之数。
闽南博饼风俗,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,就是博一个好彩头,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,博中状元的人,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,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。所以,我们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,甚至有“小春节,大中秋”的说法。很多外乡人来闽南,都会被这种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风俗所打动。月饼在闽南的博饼风俗中,有一个自己的名字,美曰:会饼。这是中秋博饼必不可少的“道具”之一。
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
中国 · 厦门
博饼玩法
一般是10人1桌,虽然可多可少,但太少没气氛;太多又会导致则奖品会相对变少以及每圈时间偏长影响气氛。
首先指定1人(一般是本桌年长位高者)取两颗骰子扔出数点,如n点,由扔者开始逆时针方向数到第n个人,该人为本次博饼的起博者。逆时针依次,每个人每次要把6个骰子一起投进大碗里(再强调一次哦,一定是要用瓷碗骰子才能跳的起来,增加旋转次数,增添气氛),众人依次投骰子,看骰子的点数得饼。如果骰子掉出大碗,本轮就作废,到下轮继续参与(传统是下一轮不能投,要空一轮)。游戏以所有的饼都被赢走结束,每个参与游戏的人都有相同的机会。当最后一个饼被赢走之后,游戏再进行最后一轮,此为夺取状元的最后机会。如果有人博出全黑,即六个相同的∷以外的数字,关上灯在黑暗中抢奖品。游戏结束。博出全红,即六个红∷是最大的。一旦博出六个∷游戏结束,博出六个∷的人可以取走所有奖品。全黑和全红的规则如今越来越少应用。
在游戏结束时,如果有二个人以上博出状元级的骰子,则用比大小的方式产生真正的状元;全红与全黑以下是状元插金花,即四个红∷和二个红· ,可以拿走最大的三个奖品(即状元和榜眼);再者是五红带六、五、三、二、一,即五个红∷和一个其它数字,依所带数字在大小排序;其次是五主带六、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,即五个∷以外相同的数字和一个其它数字,也是以所带数字在大小排序;最末是状元带12、11、10、9、8、7、6、5、4、3,即四个红∷和二个其它数字之和,也是以所带数字在大小排序。
闽南文化
闽南文化为闽南人自古不断发展至今的民族内涵、思想与习俗,亦作闽台文化、台闽文化、福佬文化或河洛文化,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(福建闽南、广东潮汕、广东海陆丰)、台湾、马来西亚与新加坡。闽南文化有其特殊性质,且内涵丰富,历史上曾经先后融合了闽越文化、华夏文化、伊斯兰文化、南洋文化、西洋文化以及日本文化。十七世纪开始,闽南文化开始随着闽南人往海外移民发展,并成为东亚极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,至今为台湾,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主要文化。闽南文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了闽南语言,闽南民间风俗,闽南口传文学,闽南民间艺术,闽南民间工艺,闽南民间医药,闽南家族制度,及闽南小吃文化。